炎炎夏日,躲进凉爽的空调房,往沙发上一躺,慢慢品尝着美味的雪糕,这份惬意妙不可言。结果接了个电话的功夫——手上的雪糕化了!想着扔了可惜,赶紧塞进冰箱冷冻柜冻了俩小时,拿出来一看傻眼了:表面结着一层硬邦邦的冰壳,咬下去咔嚓咔嚓全是冰渣,跟之前绵密丝滑的口感简直是天差地别!这雪糕为啥化了再冻就“变心”了啊?
要解开这个谜团,得先从雪糕和冰的成分说起。冰的成分很简单,几乎就是纯纯的水,所以它冻出来就是坚硬、致密的一块。而雪糕的成分可就复杂多了,主要原料包括水、糖、乳制品(像牛奶、奶粉、奶油等)、脂肪,还会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(比如稳定剂、乳化剂、香精、色素等)。这些成分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:水是基础,撑起了雪糕的“骨架”;糖提供甜味,让雪糕有甜蜜滋味;乳制品赋予雪糕浓郁奶香和醇厚口感;脂肪则让口感更顺滑绵密;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雪糕的稳定性、质地和外观,延长保质期,还能增添丰富多样的口味和色彩。
在雪糕的生产过程中,有个工艺非常关键。在制作时,会一边降温一边进行搅拌,这个过程能混入大量的空气。这些空气让雪糕的结构变得疏松多孔。另一方面,由于搅拌的作用,水分只能形成非常小且均匀的小冰晶,让你几乎感觉不到冰的棱角。所以我们吃起来才会觉得雪糕软绵绵、口感轻盈。
当雪糕开始融化时,又发生了什么呢?随着温度升高,雪糕里的冰晶慢慢融化,原本稳定的结构也随之瓦解。之前混入的空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流失,那些原本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成分,比如糖、乳制品、脂肪等,就混合成了一种均匀的液体。这时候的雪糕,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形态和结构。当融化后的雪糕液体再次被冷冻时,就会变成冰一样的硬块。
从温度因素来看,温度的剧烈变化让冰晶先融化,然后又重新结晶。但这次重结晶形成的冰晶,形状和大小都和原来不一样了,它们变得更大、更规则,这就使得再冻后的雪糕质地变得更硬。
还有成分因素,雪糕里的乳制品和脂肪等成分,让融化后的液体比单纯的水更粘稠。在重新冷冻时,这种粘稠的液体更难形成像原来那样疏松的结构,反而容易凝结成坚实的冰块。
那么,融化的雪糕再冻上,还能吃吗?如果自己家里的雪糕偶尔解冻,然后马上冷冻,只要及时存放到冷冻柜里,没有长时间在外面放着,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。但如果化冻严重,有可能会滋生细菌,建议不要再吃了。所以,平时买回家的雪糕要及时放冰箱冷冻保存,避免反复化冻解冻。 据上海科协
盯着同一个字看久了为什么就不认识了?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:在反复写自己的名字时,某个笔画突然变得陌生;盯着同一个文字看久了,竟一时想不起它是啥意思了。
别担心,这不是记忆力衰退,而是大脑在悄悄“摸鱼”。心理学上管这叫“语义饱和”,简单来说就是:同一个字看太久,大脑识别系统会暂时“罢工”。
大脑的认字系统,为什么会突然卡壳?
早在1960年,便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命名为“语义饱和”。首先,我们的大脑识别汉字,其实分两步:先看字形,比如“猫”的偏旁部首;再关联到它的意思——那是毛茸茸、会喵喵叫的动物。
这就像工厂的流水线,前道工序处理笔画、识别字形,后道工序则匹配语义、关联含义,分工清晰明确。而长时间盯着同一个字看时,眼睛会持续接收这个字的字形信息,这会让大脑中负责处理该字形的神经元反复被激活。这些神经元不断向神经中枢传递信号,促使神经中枢反复调取记忆库中的相关信息。但在短时间内经历这样的高频重复过程后,神经元会因过度工作而疲劳。它们会逐渐减少对刺激的响应,到最后甚至“罢工”,不再向神经中枢传递信号。
哪些字词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呢?
有研究发现,带有中性情感的字词最容易出现语义饱和现象,而最不易发生语义饱和的是带有消极情绪的字词。这与不同情绪色彩的字词对人的意义权重差异有关。中性词往往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结或关联性。比如像“桌子”“窗户”,我们日常频繁使用却很少投入情绪,反复凝视时,大脑也就懒得持续关注了。而像“危险”“剧毒”这类词,天然带有警告属性,大脑会主动维持对这类词语的语义敏感度,从而减少语义饱和的发生,即便反复接触,我们也能较快识别它的含义。
另外,已有学者发现,语义饱和能有效抑制演讲焦虑。对于那些口吃的人来说,不断地重复一些单词,使大脑神经疲倦,也可以弱化由此产生的焦虑感。
这种现象不止出现在视觉里。我们的所有感官都懂这套“偷懒”逻辑。比如照镜子超3分钟,会觉得自己脸变形了,慢慢就觉得不认识镜子中的人了,这是面部识别细胞累了;连续闻咖啡香,时间久了就没感觉了,这是嗅觉受体开始“摸鱼”;老祖宗早说过“久居兰室不闻其香,久居鲍市不闻其臭”,其实就是嗅觉的语义饱和。这本质是大脑的“节能方案”,对重复信息降低敏感度,好集中精力处理新情况。
原来这些看似奇怪的小瞬间,都是大脑在默默守护我们呀! 据上海科协